11月份的“雙十一”,終端品牌迫不及待在網上放出銷售量戰果。
無論是什么品牌,是電視還是顯示器分類,在京東、天貓,還是在拼多多等細分平臺,比誰的銷量第一,真沒有實際的意義。
從第三方調研機構的數據來看,整個雙十一期間,全網手機的銷量只有900萬部,遠遠不及過去。相比去年雙十一的成績,足足下滑了35%,同時銷售額也只有368億元,下滑了29%。電視機領域,整個雙十一期間,線上賣出了393.1萬臺,比去年下滑了6.9%;而線上總收入則達到了105.3億元,比去年下滑了9.6%。顯示器領域,整個雙十一期間的市場銷量為88.2萬臺,同比增長4%。銷額為11.7億元,同比減少19%。
除了出貨量外,手機、電視機及顯示器的價格也紛紛下跌,特別是電視及顯示器的價格跌破了現金成本價。部分電商平臺32寸液晶電視不過338元,19寸顯示器188元。液晶終端已經成為實實在在的紅海市場,刺刀見紅。
面板價格是把“雙刃劍”消費市場不振讓人無力回天
市場經濟規律是一個看不見的“手”,在控制著價格。
如果任憑市場經濟規律發揮作用,供需失衡,那么眾多廠商中將有部分將破產倒閉。從消費電子終端品牌商到液晶面板中游廠商,只是偶爾出現倒閉破產的現像,大多都是輔助配件廠商。外商撤資關閉工廠則另當別論。
當整體需求萎縮,市場蛋糕變小,如果部分品牌商想要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價格戰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沒有之一。那么誰最先成為市場上的價格“屠夫”呢?
大家知道市場經濟玩的就是縱林法則,價格戰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而能玩起價格戰大多是體量大,且業務具有垂直整合型的企業,他們在開戰之前,往往挖掘各個垂直業務環節上的成本潛力,聚焦足夠低的產品價格洼地,在某一時間點,比如雙十一購物節、傳統節日等,瞬間和競爭對手的產品拉開價差,全方位全地域爭奪市場份額,以狂飆突進的方式,大肆收割市場中持幣觀望的消費者,等競爭對手反應過來后,市場已經完成收割,且占據這一細分領域的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
在電視、顯示器領域,以前三星、LG算是垂直型企業的典范,等他們中游業務退出液晶面板領域后,從終端品牌講,國內原有八大電視品牌廠商中,就數TCL科技算是垂直型企業了,創維算半個(在廣州LGD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占股10%)。這次雙十一,TCL電視銷量超過65萬臺,和去年雙十一相比狂增了51.2%,而收入也達到了22.3億元,同比增加了59.8%。從數據上來講,這就是TCL科技垂直型業務的威力所在。
這里不得不說一說互聯網企業跨界營銷玩法,也是和垂直型企業有一拼。無論是以前樂視電視,還是小米電視,曾經讓傳統彩電廠商頭疼不已,不得不另起新品牌主打線上產品,與他們對壘。這些互聯網企業不在于電視機本身的成本,而在于大規模的出貨,從量變到質變,以互聯網的玩法,樂見消費者“薅自己的羊毛”,實則把獲取利潤的渠道轉移到其他方面收取,這就是羊毛出在豬身上的玩法。華為、榮譽、OPPO、一加等眾多終端品牌商也跨界智能電視領域。但今年的雙十一期間,這一模式明顯不如垂直型企業,比如小米電視銷量狂跌20%,收入更跌了41.7%。落后于TCL、海信和創維。
TCL華星作為垂直業務環節中的重要一環,其供應的主體基本上是TCL科技下游品牌終端。而作為頭部廠商的京東方就不能不說沒有機會。京東方沒有參股電視品牌廠商,卻能夠“一對多”的方式出貨任何品牌,而下游品牌廠商也沒有任何顧忌拿貨,不像TCL華星,擔心喂飽自己的競爭對手。在顯示器領域,京東方也和冠捷、飛利浦等頭部知名品牌商捆綁,保證出貨量。另外,它也頻頻參與中小尺寸品牌廠商,比如榮耀等,以保證各個細分市場來消耗自身龐大的面板產能。
其實雙十一的價格戰是對消費市場來說是嚴重透支,無異于“揠苗助長”,不僅攪亂了現有生產鏈和供應鏈的節奏,還會造成現有市場的進一步萎縮,讓明年第一季度、甚至第二季度市場的自然需求孱弱無比,對現有的液晶面板市場來說更是“飲鴆止渴”。
目前,疫情下居家辦公市場虛漸漸遠去,疫情延長、俄烏戰爭、房價下跌、中美科技戰、臺海升溫、通貨膨脹等“黑天鵝”事件層出不窮,振奮消費市場的利好消息卻寥寥無幾,而當下的世界杯足球賽在拉動大屏消費方面也聊勝于無。雖臨近年關,但年關難過,每個人都捂緊錢袋子的情況下,終端電子消費市場的前景不容樂觀。
對眾多面板廠商來說,傳統的消費市場或許走到了盡頭,真正到了無力回天的地步。
從市場供需關系上解決問題真的可行嗎?
市場需求端孱弱,嚴重的供大于求,液晶面板市場競爭激烈,價格跌跌不休,中游液晶面板廠商想到的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壓縮供應端的數量,從供給端進行解決問題。
第三方數據市調機構曾統計,在這一輪的液晶面板低谷,國內頭部的面板廠商已經把主力生產線的稼動率人為調到70%以下,以減少市上面板供應量,維持面板價格。這種從供給端來解決面板價格的問題真的可行嗎?
人為調低主力液晶面板生產線的稼動率,效果還是很明顯的。主要表現為以下五點:
但人為調低的產線稼動率副作用也非常明顯,主要表現也有五點:
5、人為調低產能稼動率造成液晶面板生產線產能的巨大浪費,年產能30%左右化為泡影。
從市場供需關系上解決問題只是緣木求魚,適得其反。這樣做,只是面板企業在咬牙苦苦煎熬行業周期的低谷早些過去,割肉(減掉30%的產能)市場空間換取時間而已。
頭部面板企業逆周期加大投資,不擔心產能過剩嗎?
在這輪行業周期低谷中,占據全球近70%的液晶面板份額的本土企業,卻逆周期繼續加大投資。
京東方投資項目:
10月30日晚,京東方A發布公告稱,公司下屬控股子公司北京京東方創元科技有限公司擬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建設應用LTPO技術的第6代新型半導體顯示器件生產線項目,著力布局VR顯示產品市場,進一步豐富公司產品結構,鞏固公司半導體顯示行業龍頭地位。公告顯示,該項目總投資?290?億元人民幣。
據成都高新官方消息顯示,由京東方科技集團和京東方精電共同投資的京東方成都車載顯示基地項目,一期投資25億元,占地15萬平方米,目前項目已正式投產。
TCL華星投資項目:
9月29日,TCL華星第8.6代氧化物半導體新型顯示器件生產線項目(簡稱“TCL華星t9項目”)在廣州正式投產。TCL華星t9項目是全球最新的一條LCD面板產線,規劃投資額達到350億元,規劃產能為月產18萬張玻璃基板。
為什么在中國液晶面板成為全球重心,在此輪行業周期內京東方、TCL華星還在逆周期投資呢?難道一點不擔心產能過剩嗎?
中國大陸已形成京東方TCL華星雙寡頭的競爭格局,從之前TCL華星收購三星蘇州廠,京東方收購中電熊貓2條8.6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后的產能擴張轉向了全尺寸模式競爭階段,這都是從自身業務出發,查漏補缺,不給競爭對手留下任何的戰略空隙。
如果看不到這一點,只是一味指責液晶面板已經過剩,還在投資這一領域,為什么不投資OLED/Micro LED等更為先進的顯示技術呢?就有點殺人誅心。就如TCL華星之所以投建了廣州t9項目,就是補足中尺寸IT產能,通過8.6代高世代IT產線降維打擊臺灣地區現有的低世代IT產線,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實現全尺寸市場的優先地位。
隨著近年來LCD生產線已從大規模擴產的高速發展階段逐步進入成熟期,市場份額逐漸向行業頭部企業集中,而頭部企業要始終保持自己在市場的優勢地位,就不得不補齊短板,不能留給競爭對手任何超越的機會,所以頭部面板企業逆周期投資的現象發生在成熟期的液晶面板市場就不足為奇了。
至于產能的消化,靠手中的行業話語權和壟斷地位,一樣可以攫取巨大的市場利潤。
產品價格雖然已經是產業鏈企業健康穩定發展的基礎共識,誰有實力擔當起市場價格的“屠夫”?誰有實力人為調低產能稼動率而緩解市場價格下行壓力?
這不言自明。
更多精彩資訊,就在夸克顯示網(公眾號:Quark-display)
需要登錄才能發表評論!